解體概要蕭沆對台灣讀者而言,是個陌生的名字,即使是在國外,也要到了九○年代,他的名字才廣為人知,並成為現今擁有最多讀者的哲學家之一;而在此之前好幾個世代,僅有少數人在私下閱讀他的書籍,沈淪於他尖銳激烈而又虛無絕望的文字中。他的風格難以模仿,也因此難以為大眾所追隨,但包括蘇珊.桑塔格、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等大家都曾深受蕭沆影響,蘇珊.桑塔格更稱他是「當今思想最精細,寫作最具真正力量的人之一。」如今蕭沆的作品首度被翻譯成中文,雖然有點晚,但在走過了上個世紀的虛無主義之後,今日再讀這部作品,更是別具意義。

蕭沆是羅馬尼亞人,26歲移居法國巴黎,1947年以法文完成《解體概要》,獲頒獎助外國作家法文創作的里瓦羅爾(RIVAROL)獎,此為蕭沆一生唯一一次接受文學獎,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法文作家,法國詩人佩斯甚至讚譽「他是梵樂希之後,最偉大的法文作家之一,足令法文增輝。」原本寂寞地在邊緣默默表述一己思想的蕭沆,九○年代因歐洲不遺餘力打擊納粹的舊日陰影,曾經在羅亞尼亞抱持法西斯主義的他,突然成了話題人物,紛紛擾擾,褒貶不一。1995年,當他以84歲高齡辭世時,報紙上滿滿的悼文,全部是悼文作者們對他年輕時代在羅馬尼亞的行為所做的評論,卻仍然沒有隻字片語談到他的作品。

從《解體概要》(Précis de décomposition)這樣的書名來看,我們在翻卷之前即可預知,不會看到一本有體系、有結構的哲學理論書籍,取而代之的是斷簡殘篇和格言式的書寫。蕭沆的詩人氣質,也使他採取斷章體哲學的書寫形式,他甚至宣稱「永別哲學」,因為在傳統哲學裡,看不到人性的弱點與哀傷,「相較於音樂、神秘主義和詩歌,哲學活動源於一種業已衰減的精氣,帶著一種可疑的深刻,只在那些羞怯與溫吞之人的眼中才獨具榮耀。」他甚至諷刺所有的哲學家都得到善終,即使是尼采,也是作為詩人和通靈者而瘋的。

蕭沆思考自殺、思考存在的否定數十年,作品中充滿虛無主義、懷疑主義和悲觀的論調,對人世的痛苦與絕望,有非常深刻的觀察。「如果不矇騙自己,我們連一秒鐘也活不下去」、「若不是受過祖傳的震撼訓練,千隻眼睛也藏不住我們的淚水」、「若不是有自殺的可能性,我早已了結生命」,類似這樣的字句俯拾即是,但並非來自無病呻吟,而是在思考過後,對於世界的一種認清與體認。無怪乎書介說:「這是一本有毒的危險書籍,能讓你眼界大開,也能使你沉淪不拔,無法自制。」

這樣的書讀來傷人,卻也讓人在昏沉的存在中能有片刻清醒,即使是衰敗,即使是病態,也都認清接受,不再像尼采一樣,希冀一種超越頹敗、昂揚的超人姿態。如同本書譯者在序言裡說的:蕭沆有足夠的時間看穿尼采,看穿這姿態不過是他最終的幻想,是「一個久病之人的痊癒夢」。

● 書名:解體概要
● 出版:行人出版社
● 作者:蕭沆(Emil Cioran)
● 譯者:宋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phe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