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主題

古蘭經《古蘭經》

伊斯蘭教徒認為《古蘭經》(Qur'an,意為「朗讀」或「背誦」)是神的話語,由先知穆罕默德接受天啟,再轉述經由同伴背誦、記錄下來。《古蘭經》共有一一四章,第四章為〈婦女〉章,全章共計一七六節,說明婦女的形象、模範、職務、責任與權利。經中雖談到兩性生物學上的平等(30:21)、強調愛情的重要性與兩性間的相互扶持(30:35、9:71),但是,有些章節也將男性地位描寫得比女性崇高(4:34)。

伊斯蘭女性主義者將《古蘭經》中男人較女人優秀的觀念,歸因於當時的阿拉伯父權社會,根深蒂固地將女性視為次等地位;但這群女性主義論者也不認同西方批評者,將伊斯蘭教視為歧視婦女的宗教,他們不認為正統伊斯蘭教是婦女地位低於男性地位的社會結構,認為應將經中陳述女人地位比男人低下的部分,視為一種隱喻,是需要被詮釋的。

至於伊斯蘭現代主義者則認為,《古蘭經》所陳述的理念,因為時代改變,政治、社會、文化、經濟亦隨之改變,因此關於女性不平等的限制也不應存在,既然《古蘭經》中並未提及女性劣於男性的特質,則對於伊斯蘭女性任何形式的壓迫,以及認為男性優於女性的觀念,都是嚴重的誤解。而這與傳統伊斯蘭教信仰的觀念發生衝突,因為後者認為《古蘭經》就是真主說的話,應照字面接受,有恆久不變的約束力。因此,在一夫多妻制、婚姻制度、面紗、女性工作權與受教育權、出任宗教領導者與教義詮釋者、財產繼承權等議題上,雙方激起激烈爭論。

●《古蘭經》漢譯全文:www.glink.net.hk/~hkiya/c_quran.html

伊斯蘭女性的現代地位

現今世界各地有許多組織推廣伊斯蘭婦女運動,他們對《古蘭經》經文的理解,乃是從平等、正義、自由的原則出發,致力於提升穆斯林婦女的權利;例如「伊斯蘭女性組織」(Sisters in Islam)舉辦許多研討會、記者會、演講、出版刊物等,使男性不再成為唯一的教義詮釋者,因為在權力集中的詮釋下,會使女性變成附屬於男性的次等公民;他們相信伊斯蘭教不會否認女性的基本人權與人性尊嚴。

去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伊朗前女法官希林.伊巴迪(Shirin Ebadi, 1947-),獲獎理由是「由於她為民主與人權所做出的貢獻。她尤為關注婦女和兒童權利,並為之努力。」在得獎演說中,伊巴迪譴責一些伊斯蘭國家歧視婦女人權,但也反對任何外國勢力干涉伊朗內政。她是首位獲得此獎項的伊斯蘭婦女,曾為德黑蘭市法院院長,是伊朗史上第一位女法官,在一九七九年伊朗建立伊斯蘭革命政權後被迫辭職。現為律師兼德黑蘭大學教授,致力為流亡者、婦女和兒童爭取權利,並寫了許多關於婦權、兒童權益、人權方面的書籍如 History and Documentation of Human Rights in Iran 等。

伊斯蘭女性作家

伊斯蘭婦女接受教育的機會遠比男性為少,以接受西方現代化最早的埃及來說,男性文盲比例為 5%,女性文盲比例卻佔 30%,亦即將近三分之一的女性是文盲;因此,相對地國際知名的伊斯蘭女性作家也非常少,而且在關於女性地位、宗教、政治等題材上受到許多限制。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及異議作家薩達維(Nawal el-Saadawi),她是位女性主義者、精神科醫生及作家,著有《女醫生回憶錄》(Memoirs of a Woman Doctor)等書。一九八一年,她與其他一千多名異議分子,被前總統沙達特下令監禁,入獄後開始寫作《教長的墮落》(The Fall of the Iman),於一九八七年出版,敘說一位伊斯蘭教長的私生女,揭發男性宗教社會的虛假偽善,已被譯為十四種語言。今年,埃及最權威的伊斯蘭機構 Al-Azhar 認為此書嚴重違反伊斯蘭教義,要求埃及政府將其列為禁書。

今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以「阿拉伯世界」為主題國,集結近兩百家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出版社,並討論「阿拉伯女性地位及女性文學」等議題。位於蘇黎世的瑞士出版社 Unionsverlag 出版一系列伊斯蘭女性作家的德譯作品,包括阿爾及利亞女詩人、小說家、電影導演 Assia Djebar 的《失落的言語》(Das verlorene Wort)、埃及作家 Malika Mokkedem 的《碎裂的夢》(Zersplitterte Träume)、摩洛哥作家 Sahar Khalifa 的《承諾》(Die Verheißung)等,目前該系列已出版十四本書。

延伸文本

《哭泣的阿富汗》
絲芭.沙克布著,潘娟譯。台北:一方,二○○三年三月。
作者是一位紀錄片拍攝者,她以伊朗女性的角度,紀錄阿富汗女子席琳戈兒的生活與故事以及所遭受的命運。當俄國入侵阿富汗時,父親與兄弟們都加入聖戰士反抗軍對抗俄國。席琳戈兒曾上過俄國小學,接受短暫的教育,但俄國撤離之後,阿富汗發生內戰,塔利班政權掌權,她在戰亂中成為難民,從此開始逃亡的一生。

《生命的圓圈》
DVD。Jafar Panahi導演。
《白氣球》導演 Jafar Panahi 的第三部電影。故事環繞著八位剛出獄或逃獄的女囚犯展開,面對伊朗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與壓迫,無形的監獄監視、禁錮著女性,她們不論逃到何處仍是遭受迫害的犧牲者。導演自述:「伊朗婦女的解放,目前前景依然渺茫,整個伊朗社會對女人來說不啻為一個牢籠。」本片獲二○○○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

《我是女人》
DVD。Marzieh Meshkini導演。
第三屆台北電影節參展影片。英文片名為 The day I became a woman,是伊朗女導演 Marzieh Meshkini 的處女作。電影由三個片段構成,象徵女性成長的三階段,以女性獨特的視角出發,描述現代社會中伊朗婦女受到來自傳統習俗的壓制。它不以直接的語言訴說不平等的社會現狀,而是以隱喻和象徵的手法,表達對伊朗女性命運的思考。本片獲二○○○年威尼斯影展評審獎。

《今日的伊斯蘭》
阿克巴.阿赫美德著,蔡百銓譯。台北:商周,二○○三年五月。
作者以人類學的角度呈現伊斯蘭文化,用具體實例讓讀者瞭解穆斯林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以解釋「文化差異」的方式,釐清世人對於伊斯蘭世界的誤解。書中大量運用文學與藝術題材介紹伊斯蘭文明,並針對伊斯蘭國家與西方現代性的衝突提出觀察。至於書中對伊斯蘭國家的民主、婦女人權等現況描述,是否過於美化,則留待讀者自行判斷。

《東進韃靼》
羅伯.D.凱普蘭著,張瑞林譯。台北:商務,二○○四年四月。
作者是《大西洋月刊》資深特派記者,在完成長篇著墨於伊朗的《世界的盡頭》後,再度寫出這本以巴爾幹半島至中亞的「大近東」為範圍的遊記。本書融合國際研究與旅行見聞,並預測居於歐亞兩洲之間的「大近東」區域,將成為引爆衝突的新斷層線。其中對於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約旦等伊斯蘭國家現況,有許多觀察入微的描繪。

(原載於2004年11月《誠品好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phe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