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罕‧帕慕克
上週四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土耳其小說家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不令人意外地摘下桂冠,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土耳其作家。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上 可以看到瑞典學院頌詞為:「(帕慕克)在追尋故鄉的憂鬱靈魂過程中,發現了文化衝突與文化交織的新象徵。」(who in the quest for the melancholic soul of his native city has discovered new symbols for the clash and interlacing of cultures)

宣佈得獎之際,帕慕克正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作客,被電話驚醒之餘,驚喜之情溢於言表,直說「非常高興、非常榮幸」、「會設法從震驚中恢復過來」。


帕慕克獲知得獎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召開記者會

其 實去年帕慕克就已經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只是當時帕慕克訴訟纏身,瑞典學院才爆出冷門將文學獎頒給了英國劇作家哈洛‧品特。這位被譽稱為「亞洲最聰 明的小說家」,是目前國際上最受注目的作家,自從2003年獲得都柏林文學獎後,大家猜測的是他何時會得諾貝爾獎,而非會不會得。由於去年二月他在接受一 家瑞士報紙週末副刊 Das Magazin 採訪時,批評一次大戰時在土耳其境內的亞美尼亞人慘遭屠殺,以及八○年代庫德族人被土耳其秘密警察殺害,這些血腥事件都沒有被揭露。帕慕克說:「在土耳其這塊土地上,有一百萬亞美尼亞人和三萬庫德人被殺害,沒有人敢討論這個問題,只有我敢說。」

這 樣的言論引起土耳其官方與民族主義分子勃然大怒,檢察官以「侮辱土耳其國格」起訴帕慕克,但是因為歐盟施加壓力,希望會員國保障言論自由,土耳其為爭取加 入歐盟,直到今年一月終於撤銷對帕慕克的起訴,但目前土耳其仍有超過六十名作家與出版商受到這類罪名審判。今年帕慕克果然獲得諾貝爾獎,土耳其國內反應也 是兩極,支持他的人認為實至名歸,民族主義者則認為他譁眾取寵,認為他的書是寫給西方人看的,不能反映土耳其現狀。而湊巧的是,在帕慕克獲獎當天,法國國 會通過一項議案,立法明訂否認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境內遭種族屠殺的事實是一種罪行。

除此之外,當魯西迪因為《魔鬼詩篇》被何梅尼追殺 時,帕慕克也是全世界第一個跳出來公開支持他的作家,呼籲小說家有表達的自由。不過,儘管帕慕克有如此高的政治爭議,他的小說卻不走社會寫實路線,而專注 於身份認同、文化差異、伊斯坦堡在輝煌帝國沒落後的落寞等問題。他的小說有好看的故事,例如《我的名字叫紅》之中的謀殺與愛情,故事讓人目不轉睛;但故事 並不是主角,帕慕克費盡心思的不僅於此,文學形式和原創性也同樣令人炫目:書中分成59段,每一段各有不同人物的第一人稱敘事,多重敘事觀點的後現代文學 形式,融合伊斯蘭十六世紀末背景,使得不同的人都能在他的書中找到自己所需。


帕慕克讀《我的名字叫紅》

帕 慕克從22歲開始立志成為小說家,在這之前,他一直希望能成為畫家,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小說常跟顏色有關:如《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黑色之 書》。在他的回憶錄兼城市史《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裡,全書結束於他放棄當畫家、立志當小說家為止,而放棄的原因則是因為初戀失戀的挫折,與母親強 力反對他當畫家。在這本書裡很清楚看到年輕的帕慕克在伊斯坦堡的格格不入,他很直率地表達出年輕人的憤怒與沮喪;我們從他現在的直言敢言,也可看到這份純 真至今不變。也許得感謝他所受的挫折與土耳其藝術家的窘困環境,否則今天帕慕克就不會是位小說家,而是畫家了。

帕慕克寫作超過三十 年,至今只寫了七本小說,可謂慢工出細活;從1979年第一部作品《傑夫代特先生與兒子們》出版以來,幾乎每本小說都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台灣在前年就 出了三本小說中譯本,包含《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新人生》,帕慕克當時還來台灣訪問,在清大、政大舉辦演講,吸引不少讀者;今年三月又出了他 的回憶錄《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黑色之書》、《雪》也即將由麥田出版,如果再簽下他的第一本小說和第二本《寂靜之屋》,那他的小說就出齊了。至 於他唯一的電影劇本,以及旅遊筆記、社會評論等,且等待有心的出版社接洽。


帕慕克書籍中文版

今 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不啻為台灣純文學出版界打下一劑強心針,雖然帕慕克的書在國際上很受歡迎,但在台灣只有《我的名字叫紅》成績長紅,另外兩本小說都沒 超過一刷。這次大概又會重演高行健當年得獎的現象,20年賣不到2000本,一旦得獎就洛陽紙貴。其實諾貝爾文學獎只是參考指標,世界上好作家何其多,怎 麼可能一年只有一位作家的書值得買?希望台灣出版社能持續引進好的作品,只有長期耕耘,不走短線操作,閱讀群眾才不會流失;否則炒作暢銷書,可能短期見 效,卻失去了長期讀者,長久來看反而得不償失,因為短期讀者隨時都可能會流失。

無論如何,還是要向帕慕克說一聲:恭喜!


帕慕克創作年表:

1.1979年第一部作品《傑夫代特先生與兒子們》(Cevdet Bey ve Og(ullari)得到土耳其日報Milliyet小說首獎,並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贏得Orhan Kemal小說獎。

2.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說《寂靜之屋》(Sessiz Ev),並於1984年得到Madarali小說獎;1991年這本小說再度得到歐洲發現獎(la Decouverte Europeenne),同年出版法文版。

3.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The White Castle)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這本書得到1990的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

4.1990年出版《黑色之書》(The Black Book)是一個里程碑,這本小說讓他在土耳其文學圈備受爭議的同時也廣受一般讀者喜愛。1992年他以這本小說為藍本,完成電影劇本《神秘面容》(Gizli Yüz);並受到土耳其導演Ömer Kavur的青睞。

5.1997年《新人生》(The New Life)一書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轟動,成為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

6.1998年他的第六本小說《我的名字叫紅》(My Name is Red)出版,這本書確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的文學地位;獲得2003年都柏林文學獎,這個獎獎金高達十萬歐元,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文學獎。


台灣中譯本:

《我的名字叫紅》,奧罕‧帕慕克著,麥田出版。
《白色城堡》,奧罕‧帕慕克著,麥田出版。
《新人生》,奧罕‧帕慕克著,麥田出版。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奧罕‧帕慕克著,馬可孛羅出版。

相關連結:


本文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phe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