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被譽為媒體理論宗師,在傳播學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關於他的中文譯作卻非常少,大多數都是導論書或評介,或者像《數位麥克魯漢》這樣以他的思想為出發點的延伸書籍。早期巨流出版社曾經出版麥克魯漢最重要的著作《理解媒介》,但是翻譯不甚流暢,錯誤亦多;近日貓頭鷹出版社特別將這本書重新翻譯,譯者是以《從黎明到衰頹》獲得金鼎獎最佳翻譯的鄭明萱先生,並改以中文譯名《認識媒體》出版。
麥克魯漢的書難譯,不僅文字曖昧晦澀,全書充滿了詩化語言、神話典故與先知般的格言體式,譯者也在譯序中承認為了翻譯這本書煞費苦心,光是書名就討論再三、難以敲定,因為原書名 「Understanding Media」,media 其實是指媒介,例如書、電視、電話、衣著、房子、道路、金錢等等,幾乎只要是人的延伸或替代性的東西都叫媒介,而非只是大家第一直覺想到的「大眾媒體」。而 understanding 該翻成「認識」或「理解」?從哲學上來說,「認識」(know)屬於知識論的範疇,「理解」(understand)則屬於詮釋學,是一種解釋與瞭解文本的學問;雖然「認識媒體」在口語上比較有熟悉感,但以書中列舉各種媒介作為詮釋文本的作法來看,翻成「理解媒介」在學術上應該較為精確。


《認識媒體》,貓頭鷹出版

麥克魯漢的思想體系龐雜,要在一篇短文中概括全貌是不可能的任務。首先要問的是,在21世紀重新探討麥克魯漢的用意是什麼呢?在他生前他的思想就已經開始褪流行,但近年關於他的專書卻越來越多,尤其資訊數位時代興起,他的思想如今看來更是如同預言般實現,歷久彌新,再次引起傳播學界與資訊媒體的推崇。

麥克魯漢的重要論點有:(1)媒體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這是《認識媒體》第一章開章明義的標題,也是麥克魯漢最為人熟知的論點,認為媒體傳播的不是內容,而是它的特性,傳播工具對於人的影響遠勝過其內容;(2)媒體是人的延伸。例如衣服是皮膚的延伸、電子媒體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書是眼睛的延伸,每一項延伸都會使人的感官的均衡系統變動;(3)冷媒體與熱媒體。冷媒體如電話、手稿、口語,需要人的深度參與,熱媒體如廣播、電影、印刷品,因為清晰度高,所以不需深度參與;(4)重新部落化。麥克魯漢依媒體演化將歷史區分為:原始部落時代、文字開始後的視覺時代、古騰堡發明印刷後的印刷機械時代,以及1844年電報發明後的電子時代,經歷了「部落、去部落、再部落」的進程。現代新媒體如電影、電視、網路都要求人的視覺、聽覺、觸覺深度參與,不突顯人的某一特定感官,要恢復人的感官平衡,因此足以使人重新部落化。

機械時代的個人是疏離分裂的,然而電子時代的個人卻是分離卻又互相依賴,彼此之間緊密接合。以麥克魯漢的觀點來看現代網際網路時代對人的影響,首先電腦網路呈現訊息的方式也和以往報紙、雜誌、電視大為不同,尤其是超連結與搜尋功能,改變了以往人的線性思考方式,資訊的呈現是同時性而非序列性;網際網路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縮短了所有行動所需的時間;它是個冷媒體,需要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的積極深度參與,恢復感官平衡,因此能使人重新部落化。

由於網際網路的特性,使它能取代電視及報紙,它可以像報紙一樣以拼貼訊息方式呈現,也可以做到雜誌的企畫專題,以及電視的影音呈現,更重要的是互動功能,需要使用者的參與。網路社群、電子商務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儼然將整個地球化為地球村,Web 2.0網站進一步由社群集體創作內容,首頁文章不經由人為機制,而是由點閱率或網友推薦產生,互動與分享更為緊密。這也實現了麥克魯漢的預言:「新出現的電子互賴關係,會將世界改造成地球村的樣子。」(《古騰堡銀河系》,將由貓頭鷹出版)這個預言在電視媒體時代還有瑕疵,但網際網路崛起之後,卻變成了事實。

電腦網路對於人類的衝擊還在持續當中,也如麥克魯漢預告對於社會發生重大影響,例如電子消費形式、家庭辦公室、工作與遊戲並存;無處不是中心,所以也沒有所謂的中心。媒體傳播的不只是資訊,更重要的是它的特性與傳播形式,深深影響人類並改變了社會。


延伸閱讀:

《認識媒體:人的延伸》,麥克魯漢著,貓頭鷹出版。
《數位麥克魯漢》,保羅.李文森著,貓頭鷹出版。
《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克里斯多夫.哈洛克著,果實出版。
《預知傳播紀事》,麥克魯漢著,台灣商務出版。
《物體系》,布希亞著,時報出版。
《擬仿物與擬像》,布希亞著,時報出版。

相關連結:

麥克魯漢官網
多倫多大學的「麥克魯漢文化與科技計畫
古騰堡計畫
麥克魯漢理論介紹

本文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phe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