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白南準:〈全球常規〉,1973。以拼貼手法將各種影片與表演畫面剪輯在一起。
必須招認,會受到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展」的吸引,是因為展覽期間有免費的影展,三十元門票能看一場電影,實在非常划算。但看了展覽之後,對新媒體的表現方式,也覺得非常有趣。這項展覽從法國知名的「龐畢度藝術與文化中心」,借來三十三件典藏的錄像創作,讓我們有機會接觸這項既熟悉又陌生的媒體藝術。

走 入展場,首先注意到的是區分為一間間的視聽室,每一間都有舒適的沙發或座位,可以讓人長時間觀看作品。相對於靜止的圖畫,新媒體以變動、流逝的影像吸引人 的目光停留,觀賞的同時不斷刺激觀者的思考,例如某些影片中的觀眾同時也被我們觀看,讓我們想到自己其實也不只是觀眾,不只是處於被動的觀看角色。


史丹‧道格拉斯:〈境外空間〉,1992。正反兩面螢幕分別有兩支影片,提供觀者多元的觀看體驗。

法國龐畢度中心是西方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收藏重鎮,此次展出不乏經典之作,影痴們甚至可以在其中發現電影大師尚-盧‧高達〈激情本事〉,這是他在拍完電影《激情》之後所完成的作品,以原本的電影語彙,重新建構一部全新的電影敘事,挪用知名電影中的畫面、音樂、人物等,完成另一部新影片,並賦予電影全新的觀點,是新媒體藝術中「後電影」(Post-Cinema)的代表。這種後現代拼貼手法,是現代錄像藝術的重要表現之一。

〈(甕間的)騷亂〉一次排開七部電視機,表現形式既像電視又像戲劇排演,在這裡可以聽到一些句子、看到文字、以及與文字相關的東西出現在畫面,文字與聲音便交織成獨特的表現形式,既獨立又相關。


蓋瑞‧希爾:〈(甕間的)騷亂〉,1998。

多媒體展將作品區分為五個時期,最後介紹當代錄像藝術,特點是結合紀錄片,透過拍攝現代社會、社群、次文化的影像,表達強烈的人性關懷。例如〈費歐魯西讓我痴狂〉就紀錄英國青少年次文化,包括實驗性舞蹈、電子迷幻音樂、派對等等。


湯尼‧奧斯勒:〈角色切換〉(情緒),1996。運用投影機將面部表情的影片投影至橢圓形物體,表現出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


伊撒‧朱利安:〈巴爾的摩〉,2003。三支影片投影在三個螢幕上,試圖傳達美國黑人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除了本項展出,還有北美館在七月八日開始推出的「疆界」展、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慢SlowTech」,以及今年二月應數位典藏計畫邀請來台參加年度成果展國際研討會的 「-40」,也都是以多媒體為形式的藝術創作,對於我們現今所處社會提出不同的省思與觀點,為忙亂紛擾的現代生活找到另一種可能,值得你停下日常腳步駐足欣賞。


(本文圖片由北美館提供)

本文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phe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